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教学文案

三年级科学测量影子教学设计

时间:2023-11-21作者:本站原创,转载必究阅读:62

教学设计:科学测量影子

三年级科学测量影子教学设计

年级:三年级

课时:1课时

教学目标:

1.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。

2.能够使用测量工具正确测量影子的长度。

3.了解影子长度和太阳位置的关系。

4.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际操作的能力。

教学准备:

1.教学材料:测量尺、纸张、铅笔、太阳模型、投影仪。

2.预先准备太阳模型和投影仪。

教学过程:

引入(5分钟):

1.和学生简单讨论太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,并提问:当我们在户外时,会有什么现象?

2.将太阳模型放到投影仪上,投影出太阳的图像,并问:我们能看到太阳吗?为什么?

3.解释影子是太阳光被物体遮挡后形成的。

实践操作(15分钟):

1.让学生分成小组,每组一人拿一个测量尺和一张纸。

2.告诉学生,他们的任务是测量影子的长度,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。

3.学生们轮流站在太阳照射下的地方,将影子的一端贴在地上,利用测量尺将影子的长度测量出来,并记录在纸上。

4.每个学生测量2-3次,以消除误差。

分析和讨论(10分钟):

1.学生们回到教室,将测量结果整理在黑板上。

2.引导学生讨论:在什么情况下,影子最长?最短?

3.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:当太阳高度最低时,即早晨或傍晚,影子最长;当太阳高度最高时,即正午,影子最短。

4.让学生思考:如果我们在不同的季节里测量影子,结果会有什么变化?

归纳总结(10分钟):

1.小组讨论后,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结论。

2.引导学生总结: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长度有关,太阳位置越低,影子越长;太阳位置越高,影子越短。

延伸拓展(10分钟):

1.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影子的变化,例如观察自己在不同时间的影子。

2.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,探究其他物体在不同时间的影子变化规律。

3.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太阳钟,用来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。

作业(5分钟):

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中的影子,并记录下观察结果。

教学反思:

通过本节课的教学,学生们对于影子的形成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,也学会了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影子长度的测量。课堂中的实践操作和讨论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际操作能力。同时,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,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。延伸拓展和作业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影子变化规律的认识,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。